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史贤龙
领域: 企业战略  市场营销  运营管理  企业文化  品牌管理 
地点: 上海 徐汇
签名: 创造价值,驱动增长——价值型公司***引擎www.chief-wisdom.com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1905
  • 博客访问:4663599

专家文章

中国文化之魂----读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》有感 2011-07-25

标签: 文化之魂   杨绛   百岁寿辰   访谈录  

  博纳睿成史贤龙

  2011年7月17日,杨绛先生百岁寿辰,《文汇报•笔会》有幸与杨先生作了笔谈。访谈,是一篇真正的奇文:奇文之奇,在人不在文,人奇文自奇。我特写这一篇感想与网友分享。

  对于普通人,才气、文笔、旷达、名利、门户(功业),能得其一者,可显与众不同;得其二者,可出类拔萃;得其三者,可具境界格调;得其四者,可荣名双至;五者俱全,足为跨代名宿。

  为什么大多数人甚至连与众不同都做不到呢?

  负担(经济压力)、读书、婚姻、交友、劫难、财富、狂妄、偶然、短寿,此九种人生境况,皆有改变人生方向的力量。

  文人,或曰知识分子,既是一种社会角色,也是一种文化角色。在大学、研究机构等象牙塔里可避些许俗气,但能将才情溶于研究、没身不殆者,也是凤毛麟角;大学未必出大师。

  文人,无论是何种类型,大抵皆才气容易,文笔容易,旷达容易,淡薄名利容易,不建门户容易,难在精神之信仰。

  此信仰,非俗人以为的自我主张、为所欲为;非庸学之人的浅陋狭隘、自以为是,而是能以超人的博大胸怀及时间,阅读人类思想的精华、以及关注人性与现实生活的斑驳绚烂,而不失自性。

  更有甚者,在人世的劫难、个人的荣辱中,不失自己的追求与信念----这就象一个人沐浴过各种染料,却能保持本来颜色----这是一种怎样刚健超迈的精神。

  我且摘选杨绛先生的百岁访谈录,感悟几点关于信仰的道理。

  1、对丈夫的信念:牺牲了自我又成就了自我的传奇。

  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,超越了爱情,却又是最深最真的爱情。换做80年前杨绛,与钱钟书初相识,仅凭钱钟书喜欢读书的秉性,试问,有几个女人如杨绛者----家世显赫、早早出名的才女---能做出杨绛的选择?

  多说一句,对关系亲密的个人的信仰在人生中影响重大,有时甚至是决定个人人生的主要因素。这个人可能是丈夫/妻子,也可能是父母/儿女,或者是其他深入个人生活的人,比如同伴、同事或没有婚姻的爱人等。

  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。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,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。锺书说他“没有大的志气,只想贡献一生,做做学问。”这点和我志趣相同。

 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,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,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“杨绛的丈夫”。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,比自己有价值。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,能够和《围城》比吗?所以,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,我不仅赞成,还很高兴。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,致力写作,为节省开销,我辞掉女佣,做“灶下婢”是心甘情愿的。

  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“媳妇”,从旧俗,行旧礼,一点没有“下嫁”的感觉。叩拜不过跪一下,礼节而已,和鞠躬没多大分别。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,那么,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,不合适不要结婚。

  抗战时期在上海,生活艰难,从大小姐到老妈子,对我来说,角色变化而已,很自然,并不感觉委屈。为什么,因为爱,出于对丈夫的爱。我爱丈夫,胜过自己。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,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,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、创造力而牺牲自己。这种爱不是盲目的,是理解,理解愈深,感情愈好。相互理解,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。

  钱锺书只是博学,自信,并不骄傲,我为什么非要承认他骄傲不可呢?

  钱锺书从小立志贡献一生做学问,生平最大的乐趣是读书,可谓“嗜书如命”。不论处何等境遇,无时无刻不抓紧时间读书,乐在其中。无书可读时,字典也啃。

  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哈里·莱文(HarryLevin)著作等身,是享誉西方学坛的名家,莱文的高傲也是有名的,对慕名选他课的学生,他挑剔、拒绝,理由是“你已有幸选过我一门课啦,应当让让别人……”。就是这个高傲的人,与钱锺书会见谈学后回去,闷闷冒出一句“我自惭形秽。”(I'mhumbled!)陪同的朱虹女士问他为什么,他说:“我所知道的一切,他都在行。可是他还有一个世界,而那个世界我一无所知。”

  钱锺书坚持不参加任何党派,可能也被认为是瞧不起组织,是骄傲。其实不然,他自小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的思想者(freethinker),并非瞧不起。

  2、对人生的信信仰:难免孤单却永远不会孤独。

  什么样的人不孤独?

  有爱的人永远不孤独。

  但是若爱限于伴侣、父母、儿女,终究难免人世爱别离之折磨;若在权力富贵,又不免失势之无据;唯爱在文化、爱在人类精神之宝库、爱在民族及世界之大同,方可摆脱真正之孤独。

  钱锺书知我爱面子,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,特陪我同去小菜场。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,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。他怕我太劳累,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,当然洗得一塌糊涂,统统得重洗,他的体己让我感动。

  1997年早春,1998年岁末,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,我很伤心,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,逃避我的悲痛,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,只能逃避。

  我选定翻译柏拉图《对话录》中的《斐多》。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,我译前已读过多遍,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,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,深深打动了我,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,对真、善、美、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,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,我感到女儿和锺书并没有走远。

  3、对中国文化的信念:如此灿烂的文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。

  文化的信念不是对一个过去事物的兴趣,而是一种内在血脉关系。对中国的信念,也不能脱离现实甚至脱离政治,国家、政党、民族、文化,这四者之间并不可分。

  一个中国文化人的气节,在于其历尽劫难后,仍然坚定的信仰。

 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,是肯吃苦。因为艰苦孕育智慧;没有经过艰难困苦,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。有了亲身经验,才能变得聪明能干。

  我的“向上之气”来自信仰,对文化的信仰,对人性的信赖。总之,有信念,就像老百姓说的:有念想。

 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,生活困苦,我觉得是暂时的,坚信抗战必胜,中华民族不会灭亡,上海终将回到中国人手中。我写喜剧,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。

  到“文化大革命”,支撑我驱散恐惧,度过忧患痛苦的,仍是对文化的信仰,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,忍受抄家、批斗、羞辱、剃阴阳头……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。我绝对不相信,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,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,会泯灭人性,就此沉沦。

  我从自己卑微屈辱的“牛鬼”境遇出发,对外小心观察,细细体味,一句小声的问候,一个善意的“鬼脸”,同情的眼神,宽松的管教,委婉的措辞,含蓄的批语,都是信号。我惊喜地发现:人性并未泯灭,乌云镶着金边。许多革命群众,甚至管教人员,虽然随着指挥棒也对我们这些“牛鬼蛇神”挥拳怒吼,实际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。我于是更加确信,灾难性的“文革”时间再长,也必以失败告终,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。

  我喜欢和人民大众一气的作家,如杜甫,不喜欢超出人民大众的李白。李白才华出众,不由人不佩服,但是比较起来,杜甫是我最喜爱的诗人。

  4、对自己的信仰:有恃,无待,真自由。

  杨绛是敢于无条件支持丈夫的才女,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家庭妇女。能如此,不仅是对于丈夫的信念,也来自对自己的信念,来自强大的内心:内心的自由与内心的平静。

  《唐诗三百首》第一篇选张九龄《感遇》曰: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,不正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点睛之笔。

  中国文人对自我的信念,我以为此四字可概括:有恃无待。

  有恃者,有中国3000年辉煌文明的照耀,即使身陷囹圄、身无分文、颠沛流离,只要你将这些文化精华装入脑袋,谁可剥夺?这不是最可凭恃的力量吗?

  鲁迅说过的民族的脊梁,不正在那些于此有恃的人吗?这是中国文化信仰的力量,未必非要是宗教才有此信仰的力量。

  无待者,此中国文化之遗产与精神,不惧怕任何外力的打压,也不因为任何条件的变化而改变。庄子曰: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待哉?此之谓也。

  细细想来,我这也忍,那也忍,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,内心的平静。你骂我,我一笑置之。你打我,我决不还手。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,我会说:“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,要为我当杀人犯呢?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?”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,抵御侵犯的盾牌。

  我穿了“隐身衣”,别人看不见我,我却看得见别人,我甘心当个“零”,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,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。这样,我就可以追求自由,张扬个性。所以我说,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。含忍是为了自由,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。

  树上的叶子,叶叶不同。花开花落,草木枯荣,日日不同。我坐下细细寻思,我每天的生活,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,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。我每天从床上起来,就想“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?”即使没有大的意外,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。

  八段锦早课,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;翻阅报刊看电视,得到新见闻;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,旧书重读的心得,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。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,对人更了解些,相处更和洽些,这方面总有新体会。因此,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,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。

  我今年一百岁,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,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,寿命是不由自主的,但我很清楚我快“回家”了。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。我没有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之感,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。

  细想至此,我心静如水,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,过好每一天,准备回家。

  春风大雅能容物,秋水文章不染尘。

  杨绛、钱钟书的人生是珍稀的,但并不孤独,中国文化史上,这样的低调的文化巨匠并不少见,《富春山居图》之黄公望,即精神共通之一类人。

  这些人,才是中国文化的脊梁----中国要让世界尊敬,一个杨绛可抵千亿、万亿乃至无量财富,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活灵魂。

  这些年,感动与激动的事情不少,触动心灵的事很少。我在20多年前读过杨绛的《洗澡》,当时即认为这篇小说是中国小说笔法之冠,我称之为“白描笔法”。

  杨绛之文笔,不是宣泄情绪、情感或思想,而是用文字让事情呈现出其本来状态,令读者自悟。此笔法在驾驭文字上的境界之高、文笔之妙,白话小说界只可于鲁迅《故事新编》比肩。

  这个周末又读了《写在人生的边上》、《走到人生的边上》、《干校六记》等著作。杨绛在写于1997年12月21日《钱钟书集》(代序)中说:钱钟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己。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。他不开宗立派,不传授弟子。他绝不号召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,也不喜旁人为他号召,严肃认真的研究是不用号召的。……我希望他毕生的虚心和努力,能得到尊重。

  尊重,这可能是对一个作古之人的最大的敬意了。或许,也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,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。

  杨绛、钱钟书一生,用这对伉俪的话,可以概括为:坐在人生的边上,甚至边上的边上,安静地读书。

  非必具备了某些条件才能读书、才能创业、才能去爱,等得。如果一个人做这些事需要条件,都是给自己不做、不想做寻找的借口,说明你对读书、创业、去爱皆非源自真心。

  人与人路向的不同,大多源于此。

  一个人之所爱,可与任何条件无关,只是因为你真心喜欢。

  大学、寺庙等其实与政治、商界一样,都是闹市。要想安静的读书,不在于环境,而在于你身在闹市,把自己的心放到人生的边上,甚至边上的边上。

  静在内,不在外;静在心,不在形。

  杨绛先生近影(摄于2011年4月)

  才色气、温柔乡、儿女牵、世道乱、志向颓,世人大多在此沉浮。

推荐
创造价值,驱动增长——价值型公司***引擎www.chief-wisdom.com
类别:其它 |   浏览数(6355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